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1.企業自身原因
首先,民營企業融資成本高,效率低,難以滿足銀行和投資者的盈利性需求。民營企業數量多,但是規模都較小,對貸款需求有“急、頻、少、高”的特點,貸款一般要的急,多為流動資金貸款,貸款需求頻率高、數量少,管理成本高,客觀上增大了銀行貸款的管理成本,造成了民營企業的融資困難。
再者,民營企業資產結構狀況存在較大缺陷,難以滿足銀行貸款的擔保需求。金融機構一般要求企業用固定資產來抵押,同時對抵押物的選擇一般僅限于土地、機器、設備、房地產的所有權或使用權。而民營企業普遍具有經營規模小,固定資產少,土地、房產等抵押物不足的特點,提供一定數量和質量實物用于貸款抵押難度較大,有的企業甚至只是租賃經營,更沒有有效的資產可用于貸款抵押。
最后,民營企業融資風險相對較大,難以滿足銀行和投資者的安全性需求。由于大多數民營企業局限于對農副產品的粗加工,趨同性嚴重,造成企業抗市場風險能力差,盈利能力低;同時由于民營企業貸款比較困難,只要能借到錢,不考慮籌資成本的高低,有的企業甚至向民間高利借貸,借款利率遠遠高于投資報酬率,加上借款期限短,籌資風險加大,從而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
2.社會金融環境方面
①銀行貸款管理體制的制約。
目前,企業獲取資金的主渠道依舊是銀行。現行的金融體系中,國有商業銀行貸款給廣大民企,其貸款權限受到嚴格的限制,同時貸款審批程序煩瑣。一些縣級商業銀行變成了純儲蓄機構,只能吸收儲蓄,做一些基層的調查工作,沒有貸款權。地市級只有流動資金貸款權限,中國大多數民企在基層,需要一層層上報到總行,審批程序煩瑣,而且,商業銀行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對稱,內部的存款利率不合理,導致銀行“偽市場化”,制約了基層銀行貸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國家嚴格限制中小金融機構和民間金融活動,使民企借貸無門。
②銀行經營上的“惜貸”。
銀行在為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經辦貸款業務的時候,所花費的時間和人力相差無幾。但產生的效益明顯不同,民企貸款絕大部分是流動資金貸款,貸款要得急,頻率高,戶均數量少。貸款風險大且管理成本高。因此,銀行寧愿做“批發”業務而不愿做“零售”業務。對大企業是“爭貸”而對民營企業是“惜貸”
③金融中介機構缺乏。
我國融資市場目前是過剩與缺乏并存:一方面金融機構和投資公司還有大量資金沒有投入;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卻告貸無門。許多民營企業由于沒有足夠的自有資本進行抵押貸款,只能依賴擔保性貸款,但是,專門為民營企業提供的擔保服務的擔保機構不多,即使有的地區建立了這種機構,也因擔保資金來源不足,擔保基金不能規避自身風險等方面的問題而難以有效運作。同時,擔保機構都非常明顯有參考政府的行為,在操作上,不是根據市場的實際和民營企業的現狀作為擔保的標準,商業行為不充分,資金投向不夠明確,從而導致扶持中小企業的成功率不高。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民營企業的融資問題。
④我國證券市場融資門檻過高。
3.政府方面
政府的法律、法規、政策對中小企業的融資缺乏法力,各種政策法規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的支持保障。一是立法不規范。目前按行業和所有制性質分別制定政策法規,缺乏一部統一規范的企業立法,造成各種所有制性質企業法律地位和權利的不平等;二是法律執行環境差。政府管理不規范,政策落實不到位。政府對民營企業的管理,涉及到工商、稅務、物價、城建、環保、衛生、計量、質量監督等多個部門,在對民營企業管理中,往往出現相互交叉、缺乏協調的現象,增加了企業的負擔。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在對待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體制上的不平等造成了競爭上的不平等,也造成了民企在融資上的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