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銀行理財,了解以下幾點:
第一:理財產品是會虧損的
很多人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印象是低風險、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2012年,多家銀行爆出的“零收益門”、“負收益門”事件。投資者要明白,理財產品的穩賺只是傳說,有的理財產品到期時,有可能得不到預期收益,有的甚至連本金也不保。
第二:預期收益不等于實際收益
某商業銀行宣傳一年期的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達到15%左右。但一年后,該款理財產品的年收益僅在10%。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理財產品都能達到其承諾的收益率。所以選擇時,不要光盯著收益率。
第三:風險提示必須看清楚
銀行會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在說明書和合同上,對風險提示做所謂表述,但是那些風險說明由于太專業甚至充斥著各類專業術語,對于投資人并沒有多大價值。很多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說明書長達十幾頁,但是對于產品的本質風險揭示甚少,大部分是營銷性質的語言,而非客觀的深度分析。
第四:募集期藏有玄機,理財收益會被“攤薄”
通常情況下,銀行會聲稱,在資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收益,是按活期存款利息計算的。如果投資者買入時間較早,而該產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又比較長,那么實際收益率就會被拉低。
第五:不去觸碰“霸王條款”的理財產品
在說明書里,某些設計條款明顯偏向銀行,投資者要當心這樣的理財產品,盡量不去觸碰。比如,在一些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規定“超過預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將作為銀行投資管理費用”。
怎么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注重以下幾方面:
1、收益率
是年化收益率還是累積收益率,是稅前收益率還是稅后收益率,不同的收益率可能對應不同的最終收益。
2、投資方向
募集資金投放于哪個市場,投資什么金融產品,將決定產品風險的大小以及收益能否順利實現。
3、流動性
在理財產品存續期間,購買者一般不能提前終止;少部分理財產品可質押,但須繳納一定手續費和質押貸款利息。
4、風險承受能力
投資理財產品前應先評估自身的可承受風險水平及風險偏好,避免片面追求高收益而忽視風險。
5、信息披露
在購買理財產品后,投資者應及時關注銀行披露的理財產品的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