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介紹《冠群內部》冠群手表的相關問題,小編就來給你解答一下,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來看看吧
歷史上的賢臣名相
伊尹(?~前1713)。商初大臣。名伊(另說名摯),尹為官名。一說名摯。今莘縣人。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務農。傳說他為了見到商湯,遂使自己作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說湯而被用為“小臣”。后為成湯重用,任阿衡,委以國政,助湯滅夏。湯死后,歷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即太甲即位,湯孫太甲為帝時,因不遵湯規,橫行無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宮(今山西省-萬榮縣西,另說今河南省-虞城東北),令其悔過和重新學習湯的法令。3年后,迎回太甲復位。死于沃丁時。他為商朝理政安民60余載,治國有方,權傾一時,世稱賢相,3代元老。伊尹于公元前1713年卒于亳(今山東省-曹縣南),享年百歲(另說伊尹放逐太甲后,篡位自立,太甲潛回,將其殺死)。據莘縣舊志記載:“莘之北門外曰伊尹田,伊尹田北八里,古有莘亭。世傳伊尹躬耕處也。”又載: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東昌府知府程光珠訪求古跡,親書“莘亭伊尹耕處”6個大字,題曰:“堯舜之道,畎畝之中,圣作物睹,龍虎云風。”令知縣劉蕭勒石立碑,以永志之。其碑今在莘縣城北單廟鄉大里王村西,碑文大部清晰可辨。另在莘縣古有伊尹廟,“伊廟清風”為舊時“莘縣八景”之一,歷代地方志乘多有記載和題詠。
伊尹以鼎烹說湯
伊尹是商初重臣之一,原名伊摯,尹為官名,甲骨卜辭中稱他為伊,金文則稱為伊小臣。相傳伊尹生于伊水邊,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以耕地為生,地位雖卑,而心憂天下。他見有莘氏國君有賢德,想勸說他起兵滅夏。為接近莘國君,他自愿淪為奴隸,充任有莘國君貼身廚師。國君發現其才干,提拔為管理膳食之官。經長期觀察,伊尹終于發現,有莘氏與夏同姓,均為夏禹之后,血緣聯系難以割斷,況且有莘國小力弱,不足以擔當滅夏重任。只有湯才是理想人選,決定投奔湯。其時湯娶有莘氏之女為妃,伊尹自愿作陪嫁縷臣,隨同到商。他背負鼎俎為湯烹炊,以烹調、五味為引子,分析天下大勢與為政之道,勸湯承擔滅夏大任。湯由此方知伊妖有經天緯地之才,便免其奴隸身份,命為右相,成為最高執政大臣。伊尹不僅是輔佐湯奪取天下的開國元勛,還是后來三任商王的功臣,因此,伊尹在甲骨卜辭中被列為“舊老臣”之首,受到隆重祭祀,不僅與湯同祭,還單獨享祀。
伊尹名摯,一說名伊,又稱阿衡,保衡為官名者,夏末商初人,生卒年月不詳。《墨子•尚賢》稱:“伊尹為有莘氏女師仆。”師仆就是奴隸主貴族子弟的家庭教師。這可以和古希臘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隸主子弟的家庭教師相媲美。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湯)和伊尹并祀的記載。可以說伊尹是我國第一個見之于甲骨文記載的教師。
伊尹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國的空桑澗(今洛陽市欒川縣墁子頭),奴隸出身。因后被商湯封官為尹(相當于宰相)。故以伊尹之名傳世。傳說,他的父親是個既能屠宰又善烹調的家用奴隸廚師,他的母親是居于伊水之上采桑養蠶的奴隸。他母親生他之前夢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東走,毋顧”。第二天,她果然發現臼內水如泉涌。這個善良的采桑女趕緊通知四鄰向東逃奔20里,回頭看時,那里的村落成為一片汪洋。因為她違背了神人的告誡,所以身子化為空桑。巧遇有莘氏采桑女發現空桑中有一嬰兒,便帶回獻給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隸廚師撫養他。這一神話傳說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為伊,而他的母親就是那個采桑的女奴。
伊尹自幼聰明穎慧,勤學上進,雖耕于有莘國之野,但卻樂堯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調技術,又深懂治國之道;既作奴隸主貴族的廚師,又作貴族子弟的“師仆”。由于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遠近聞名,以致于使求賢若渴的商湯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馬、皮為禮前往有莘國去聘請他。在今嵩縣空桑澗西南,有個平兀如幾的小山,就是世傳商湯聘請伊尹的三聘臺,而在城南沙溝龍頭村的“元圣祠”右廂房則專修有三聘臺以供后人憑吊。由于有莘王并不答應商湯聘任伊尹,商湯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兒為妃。于是,伊摯便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湯王身邊。
《孟子》說:“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王。”可見伊尹又是我國第一個帝王之師。伊尹教給商湯一些什么知識呢?《孟子•萬章》篇說伊尹“以堯舜之道要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其實就是教給商湯謀劃滅夏的方略和治國馭民之道。
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遺棄于洛河流域的元妃妹喜相交,通過妹喜了解到夏桀王內部的許多重要情報。為了測試九夷之師對夏桀王的態度,伊尹勸說商湯,決定停止對夏桀王的貢納。結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師”攻湯。伊尹看到九夷之師還聽夏桀的指揮,就獻計商湯暫時恢復對夏王朝的貢納,同時積極準備攻夏。
大約在公元前1711年,伊尹決定再次停止對夏王的貢納,夏桀王雖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師不起”,在政治和軍事上完全陷人孤立無援的困境。伊尹看到滅夏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協助商湯立即下令伐夏。夏桀戰敗南逃,湯在滅掉夏王朝的三個屬國后,揮師西進,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區——伊洛流域的斟尋阝,并進而定都西亳,夏朝滅亡。斟尋阝在洛陽附近的伊洛平原,今偃師二里頭村與四角樓村、圪擋頭村之間。西亳在今洛陽市偃師尸鄉溝。此戰是伊尹教給商湯伐夏戰略的勝利,也是伊尹助湯建立商王朝所建立的首功。
商朝建立后,商湯便封伊摯為尹。《史記•殷本紀》皇甫謐注云:“尹,正也,謂湯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則,作天下楷模,師范天下。《尚書•君爽》引周公語說“伊尹格于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話就等于天意,所以,可以說伊尹是太上教師。他曾說: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并自稱:“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子覺之而誰也?”(《孟子•萬章》)。伊尹以先知先覺自居,把自己的話視為最高教義用以教育人民,大有舍我豈誰的派頭。可見伊尹是全國擁有最高師權的人物。
商湯死后,伊尹歷經外丙、仲壬,又做了湯王長孫太甲的師保。傳說,太甲不遵守商湯的大政方針,為了教育太甲,伊尹將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中——成湯墓葬之地桐官,并著《伊訓》、《肆命》、《徂后》等訓詞,講述如何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繼承成湯的法度等問題。在伊尹創設的特定教育環境中,太甲守桐宮三年,追思成湯的功業自怨自艾,深刻反省,“處仁遷義”,學習伊尹的訓詞,逐漸認識了自己的過錯,悔過反善。當太甲有了改惡從善的表現后,伊尹便適時親自到桐宮迎接他,并將王權交給他,自己仍繼續當太甲的輔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復位后“勤政修德”,繼承成湯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現。商朝的政治又出現了清明的局面。《史記》稱“諸侯咸歸殷,百姓以寧”。于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揚太甲。太甲終成有為之君,被其后代尊稱為“大宗”。
《竹書紀年》說伊尹放太甲是自立為天子,以后太甲潛出桐宮,殺了伊尹。這個說法是不可信的。因為在商代的卜辭中屢見致祭伊尹的記載,其地位之尊介于殷先王與先公之間,而且還有大乙(成湯)、伊尹并祀的卜辭。直到春秋時叔夷還說:“伊少(小)臣佳輔,咸有九州,處(土禹)(禹)之堵(土)”(《叔夷鐘》銘),贊揚伊小臣(即伊尹)輔佐商湯取得天下。這同《尚書》、《詩經》稱頌伊尹“左右商王”的功業是一致的。可見,伊尹不僅授成湯以帝王之術,輔佐成湯建立商朝,取得天下,而且對“顛復湯之刑”(《孟子•萬章》)、不守成湯法度,胡作非為的太甲的教育,也是卓見成效的。在帝王教育方面,伊尹堪稱典范。
據說伊尹活了一百多歲,到了太甲之子沃丁在位時,他才死去。死后葬在西亳。今偃師縣西10里,漢田橫墓東,離湯冢7里有商阿衡伊尹墓。1983年春,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洛陽市偃師縣西洛河北岸尸鄉溝一帶發掘的商城宮殿遺址證明此處為商都西亳。而伊尹死后葬于西亳亦無可疑。在今嵩縣城南沙溝龍頭村,明代曾重修過的“元圣祠”,是作為紀念伊尹生地而立的。祠堂有副對聯說:“志耕莘野三春雨,樂讀尼山一卷書”。上聯說的是伊尹事耕桑于莘野(今嵩縣莘樂溝),下聯是說孔丘著書于尼山。可見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等量齊觀的,一個是元圣,一個是至圣。伊尹當了商朝幾個國王的相,為商王朝延續600多年奠定了堅定的政治基礎,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名的賢相。后人所以尊他為圣人,就是因為他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由于商代有關伊尹的文獻極缺,所以伊尹在做“師仆”時如何對奴隸主貴族子弟施教,在被封為尹后,又是怎樣中宮廷施教,很難勾畫出一個象樣的輪廊。但他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還可以從《尚書》、《孟子》、《呂氏春秋》、《史記》等書中找出一些零星的記載。
“殷人尊神”既是商代思想的主要特點也是商代教育的主要特點。伊尹就是被稱為“格于皇天”的天的代言人。“格”,也稱“格人”,是人和天之間的媒介。商代 “率民以事神”在教育上的體現就是巫教。說伊尹是太上老師,就是因為他是“格于皇天”的“格人”,亦即巫師。他可以刺探天意,他可以代傳天意,在《伊訓》中,伊尹告誡太甲說:“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是代天傳意,說明老天爺要用降百祥獎勵作善者,降百殃懲罰作不善者。就是伊尹用天命、人事、禍福對太甲的申戒,也是神道設教思想的體現。
雖然伊尹抬出皇天以先知先覺的天意代言人教育太甲,但那只是借天之威,給君權涂上神授的色彩,以統治百姓。伊尹一方面用君主若不從天意,天必警以禍殃的思想教育太甲,另方面他更重人,特別是帝王的道德修養。在《太甲》篇中,伊尹通過太甲反省的認識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逃)”。這句話強調的是自我修養的重要作用。伊尹還申誥太甲說:“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意思是說,只有自己克敬、克明、克誠,才能取得臣民的忠和親。他還說:“天難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漫神虐民,皇天弗保。”意思是說老天爺是難以相信的,命運也是靠不住的。只有常于有德;才能保住王位。否則統治九州的權利就要失去。如果輕漫祖先和神靈,虐殺老百姓,皇天也保不了你的王位,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眷求一德”。“一德”就是純一之德。雖然伊尹的整個思想體系是為神權政治服務的唯心主義,但其更重視個人道德修養,以“眷求一德”,以求天佑,以求民歸于一德的思想,在當時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在政治上,伊尹主張“居上克明,為下克忠”。做國王的要“惟親厥德,終始維一,時乃日新”。就是說要始終如一的注意自身道德修養,不斷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識,使自己“時乃日新”,處于時時追求新的的狀態中。他還強調“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主張尊賢、用賢,用人適當。他強調“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就是做大臣的要上對天子負責,下保庶民安定。并視此為大臣之職。
在教育上,伊尹認為“習于性成”。就是說人的性格、品質是在日常生活行為的習慣培養中形成的。他還說過“慎終于始”的話,可以推知他在做“師仆”時一定是十分重視幼兒的起始教育的。從他放太甲于桐宮,并著訓詞以促太甲覺醒的教育實踐看,他已經懂得并自覺地創設特殊環境教育太甲。這說明,他已看到了環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太甲改惡從善,伊尹立即親自到桐宮迎太甲還朝當政,并著書加以褒揚,這一教育實踐,至少說明伊尹對太甲的激勵是適時的。這叫懲惡于前,獎善于后。正確運用獎懲實施教育,這一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不失為教育方法之一。
伊尹對于道德教育是尤為重視的。這從太甲改惡從善后向伊尹作反省檢討的話中可以看到。太甲向伊尹拜手稽首檢討說:“我小子不明于德,自己的根底很不象我爺爺成湯。結構是欲敗度,縱敗禮,敗壞了爺爺的法典,很快使災難降于我身。老天爺作孽還可以補救,自己作孽可就沒有了逃路。我過去違背師保您的教訓,……只是由于你的教育、挽救,才使我知道做人、稱王要善始善終。”伊尹向太甲回拜時繼續教育太甲要“修厥身,允德協天下”。在《咸有一德》中,伊尹用夏朝所以滅亡是因為“夏王弗克庸德”,商湯所以能代夏而立是曲于湯王“眷求一德”的歷史事實教育太甲。告訴太甲,商朝所以稱王天下,不是蒼天偏愛商王,而是老天爺保佑有德的人,不是商王哀求于老百姓,而是老百姓愿意歸順有德之王。在伊尹看來,失德則失天下,求于一德,則能得到天的佑助而得天下。他把帝王的道德教育亦即修德、修身看成是關乎國家存亡興衰的大事,所以處處強調“惟新厥德,終始如一。”在道德教育中,他強調“居上克明,居下克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就是說要求居上的商王要克誠克明,明斷是非;居下的臣民對君上要克誠盡忠。修身的原則是不求全責備他人,對自己則要經常檢點不及他人處,做到自我完善。“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這種道德修養的方法在今天仍不失其教育意義。運用歷史的經驗教訓,教育當代的人,這是伊尹在進行道德教育中的一個有效方法。
在道德上,伊尹主張“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就是說誰能積眾善之德,誰就可以為師。對于德和政的關系,伊尹說:“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意思是說德、政是否修到以德兼眾善以一貫之的程度,這要從萬民是否悅服今王和后世是尊祀七廟上得到驗證。可見伊尹是主張德政的。
伊尹的一生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過卓越貢獻。《漢書•刑律志》伊、呂并書,稱贊其治國和軍事才能。杜甫詩云:“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也是從這個角度評價伊尹的;蘇東坡著《伊尹論》則更從政治角度稱贊他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節者”。夸贊他不以私利動心,“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臨大事而不亂”。當代的教育史家毛禮銳、沈灌群等稱他“在帝王教育方面堪稱典范,在殷代政治舞臺上,也是一名重要角色”。在今嵩縣元圣祠題詩云:“五谷豐登時不堿,億萬斯年存古跡”。伊尹的名字和他對歷史的貢獻將繼續留傳千古。
管仲 (?~前645)
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名夷吾,字仲,又稱管敬仲。潁上(今屬安徽)人。據說他早年經營商業,后從事政治活動。在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君位的斗爭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糾。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輔佐齊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并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對井田“相地而衰征”,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政策。
管仲積極促使齊桓公采取尊王攘夷、爭取與國的方針,以建立霸權。所謂“攘夷”,是對侵占華夏地區的戎、狄進行抵御。所謂“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權力,維護周天子下的宗法制度。所謂爭取與國,是運用軍事、經濟手段來取得中小諸侯國的支持。譚(今山東濟南東)、遂(今山東肥城西南)等國曾藐視齊國,被齊滅掉。服從者來朝聘,齊取厚報。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大會諸侯于葵丘(今河南蘭考),確定諸侯國間不得筑堤防雍水來危害鄰國,不得有意不賣給鄰國糧食。通過這次盟會,齊桓公遂成為中原的霸主。而管仲在整頓內政、發展經濟、充實齊的國力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張良(?~前186)
西漢初年謀臣。字子房。先世為戰國時韓國人。祖父開地,父平,曾五世相韓。秦滅韓時,張良尚有家僮300人。他傾全部家財尋求刺客,企圖暗殺秦始皇,為韓報仇。后乘始皇東游之機,與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未遂。于是變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曾從圯上老人學《太公兵法》。陳勝、吳廣起義后,張良聚眾響應。不久歸屬劉邦,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他協助劉邦制定作戰方略,并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許多重要建議。項羽進入關中后,劉、項之間關系緊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張良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并疏通項羽的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漢高祖二年(前205),劉邦在彭城一戰中遭到慘敗,張良又建議劉邦爭取英布、彭越和韓信起兵反楚,從而奠定了日后對項羽實行戰略包圍的基礎。劉邦即帝位后,封張良為留侯。他勸說劉邦封舊有怨隙的雍齒,以安撫功臣的不滿情緒;力主建都關中,擁立劉盈為太子等。這些建議有助于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卒后謚文成侯。
諸葛亮(181~234)
三國時期蜀國大臣,政治家。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家世二千石。東漢末,牧守混戰,隨叔父諸葛玄往依荊州劉表。隱居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隴畝,自比管仲、樂毅。建安十二年(207 )劉備聞其名,三顧草廬。亮擬定東聯孫吳,西據荊、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氏,待機進圖中原的隆中對策,為以后的蜀漢制定了總的戰略。諸葛亮成為劉備主要輔佐。次年曹操南伐,他和江東周瑜、魯肅共同努力,并親至東吳游說,促成孫權、劉備的聯合,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隨后,輔助劉備取荊州四郡。后從荊州率軍溯江入蜀助劉備包圍成都,推翻劉璋統治,奪得益州。劉備稱帝 ,任丞相、錄尚書事 。章武三年(223),劉備病篤,臨終托孤于諸葛亮。劉禪繼位,他以丞相輔政,又領益州牧,封武鄉侯。劉禪暗弱,朝政無論巨細,都取決于亮。
諸葛亮當政期間,主要依靠從荊州帶來的舊屬,同時注意籠絡原來劉璋部下和益州豪強大族。對出身貧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稱贊為能盡時人之器用。他法令嚴明,賞罰必信。參軍馬謖極受器重,北伐中馬謖為先鋒,違反節度,為魏將所敗,亮流涕處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請貶官。益州豪強大族自劉璋統治以來,長期專權自恣,蔑視君臣之道,諸葛亮對他們的不法行為,也毫不容情。從而保證了蜀國政治上一定程度的清明和統一。
諸葛亮對西南少數族采取了恩威并用的政策。建興三年(225),南中(主要當今云南、貴州地區)發生大族叛亂,即親率大軍,深入不毛,進行討伐,打擊為首分子,同時盡量爭取當地上層大姓,有的被起用為地方長官。使這些地區的統治得以穩固,為蜀國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諸葛亮堅持與孫吳的聯盟,并多次進行北伐,雖苦心籌謀,企圖消滅曹魏,恢復漢室,但都因力量相差懸殊,未能成功。建興十二年,最后一次北伐中,病卒于前方,謚忠武侯,被后代封建統治者推為鞠躬盡力,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著有《諸葛亮集》,10萬余言。
魏徵(580~643)
唐代貞觀時名相,以善諫著稱。字玄成。先世是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西)人,后居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西)。祖父魏彥,在北魏時曾欲刪削各家《晉書》,未成。父親魏長賢,博涉經史。魏徵少孤,通貫書術,素懷大志。隋末農民起義爆發,魏徵詭為道士,以避世亂。大業十三年(617),武陽郡(即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舉兵響應瓦崗軍李密,以魏徵典書檄。魏徵代寶藏作啟謝李密,為李密所重,召為文學參軍,掌書記。武德元年(618),瓦崗軍為王世充所敗,魏徵隨李密投奔李淵,遂為唐臣。先后勸降了據守黎陽(今河南浚縣東)的瓦崗軍余部徐世�及據守魏州的元寶藏。二年十月,魏徵在黎陽被竇建德所俘,署為夏政權的中書舍人。四年,竇建德、王世充相繼為唐所滅,魏徵遂復歸長安,任太子洗馬。當時秦王李世民為爭奪皇位繼承權與太子李建成及齊王李元吉明爭暗斗。九年,魏徵勸建成早除世民,未被即時采納。玄武門之變后秦王李世民獲勝,不久即位,是為唐太宗。太宗素重魏徵之才能,引為太子東宮詹事府主簿,拜諫議大夫。以后相繼任給事中、尚書右丞,封鉅鹿縣男,又授秘書監、參預朝政(即宰相),一度任侍中,進位左光祿大夫,進爵鄭國公。晚年曾為太子太師。唐太宗以虛懷納諫著稱于世,魏徵敢于犯顏直諫,面折廷諍,前后所奏200余事,其中大部分保留在《魏鄭公諫錄》和《貞觀政要》兩書中。貞觀十一年(637)所上的《論時政疏》、《陳十思疏》(簡稱《十漸疏》)是他一生奏疏中最為重要者。魏徵所諫都是為了唐的長治久安,使太宗少犯很多錯誤,對貞觀之治的出現起了不小的作用。
貞觀十七年,魏徵卒。太宗親自為魏徵撰成碑文,親書刻石。同年,太宗在凌煙閣圖畫24名功臣的肖像,魏徵名列第四。魏徵略有撰述。唐貞觀中修梁、陳、北齊、北周和隋五代史,魏徵總領其事,其中《隋書》由他主要負責,并親自撰寫序論。此外,他還主編《自古諸侯王善惡錄》,并為蕭德言等所輯《群書治要》一書作序。
呵呵 希望你滿意
回答者: crazysoloy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3-2 21:26
才高齊天謀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
李斯,功過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偽飾地追逐功利權勢,研學帝王術初投秦相呂不韋,后宮幃進言,獻翦諸侯,滅六國,成帝王之策,得秦王嬴政信賴,馳騁于秦都。他以《諫逐客書》,說秦王取消逐客令,挽救了萬千卿客,成就了大秦偉業。批駁分封,倡郡縣制,一統貨幣,度量衡。著《倉頡》篇,創“小篆”,統一文字,有萬世不滅之功。然而李斯也曾助秦始皇焚書坑儒,附趙高沙丘謀逆,最終為小人構陷,一代權謀大師腰斬于咸陽。功高亦李斯,過高亦李斯。
功冠群臣聲施后世——西漢開國名相蕭何
蕭何,江初謀略家,漢王朝開國名相。秦末,天下大亂,蕭何乃一刀筆小吏,也能乘勢而起,擁立沛公,反了沛縣。勸劉邦避項羽鋒芒,屈尊漢中王,立穩腳跟,徐圖天下;他慧眼獨具,月下追回韓信,使“漢興三杰”到了劉邦一人手下,乃漢初開國兩件大事,功在蕭何。楚漢相爭,蕭何留守關中,為劉邦大軍提供了充足可靠大后方,首功在蕭何!漢王朝初定,治國安邦,頒法立規,更有“蕭規曹隨”之譽。身居相位,歷時二主,善始善終;“功冠群臣,聲施后世”的盛譽,太史公受之無愧!
奇謀善變不下三杰——漢初名相陳平
陳平,秦不漢初謀略家,始投魏王,繼屬楚五頂羽,后離楚歸漢,佐漢王劉邦,一匡天下,終成漢室名相。漢初三杰,韓信受謗,被擒于云夢澤,死于鐘室;蕭何遭讒,曾械于牢獄;張良懼禍,托言閑游。陳平卻久居相位,且得善終,足見他官場權謀之老道,遠在三杰之上。
陳平之人多奇事:年青俊美,偏納他人之遺孀,為當時笑談。六出奇計佐漢,助高祖解白登圍,又平定叛亂,使大漢江山天牢地固。陳平之人善謀身:高祖欲殺“連襟”樊噲,一邊真命天子,一邊是皇親國戚,陳平夾在中間受難,便對靈哭奏,解呂后構陷之心,王陳并相結交周勃,終于翦滅呂后勢力,得了善終。
回答者: ZXEFENG - 同進士出身 六級 3-2 21:27
王安石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宋臨川人(現為 撫州 東鄉縣 上池自然村人),漢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于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號“文”。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中國古代皇帝有那些大臣(至少寫9個)
中國古代十大謀臣
1、 伊尹商朝大臣
2、 姜太公 周朝
3、 管仲 春秋時齊國的大臣
4、 伍子胥 春秋后期吳國大臣
5、 范蠡 春秋末越國大夫
6、 李斯 秦朝的大臣
7、 張良 西漢初大臣
8、 諸葛亮三國蜀漢
9、徐茂功唐朝
10、劉伯溫 明朝的謀臣
十大名宰相
才高齊天 謀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
功冠群臣 聲施后世——西漢開國名相蕭何
奇謀善變 不下三杰——漢初名相陳平
道破天下事 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齡
瓦崗軍師 千古諍臣——大唐名相魏征
熙寧變法 爭議不休——北宋名相王安石
欲得天下好 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寇準
輔佐天驕 北國臥龍——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帝王之師 救時宰相——明王朝名相張居正
文膽武略 官場楷模——清代名相曾國藩
c++新建的文件怎么組建?寫好一個代碼然后編譯,組建,運行。然后在新建一個c++ source f
編譯下邊有個全部重建,就是組建,然后執行,也可以點擊這幾個快捷圖標。
,前兩個是編譯和組建,后一個是執行。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冠群內部》冠群手表]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希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