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一系列旨在緩解民企融資難的政策措施不斷出臺。政策落地進展如何?企業切身感受怎樣?新華社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廣東、浙江、江蘇、安徽等地發現,隨著各類紓困措施的陸續落地,積極變化正在發生,但同時仍存在一些難題,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企業感受:融資環境有所改善
“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在江蘇,江陰沃佳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碧君一見記者便說道。11月14日,她在農行江蘇省分行申請一筆14.9萬元貸款,迅速就到賬了。之前,她還發愁新訂單要買原材料的資金無處籌集。
隨著社會各界對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的重視程度增加,從國家到地方,各種民營企業紓困措施不斷出臺、落地,類似的故事同時在全國多地發生:
——在安徽,幾個月前還被告知“民企債券一律不買”的山鷹國際控股副總裁石春茂告訴記者:“12月3日成功發行2億元超短融”。這與他接觸銀行、增信機構籌劃發債僅隔10天,“沒想到這么順利。”他感嘆道。
——在浙江,購買新廠房需要500萬元資金的諸暨張馳汽車配件廠總經理周國平,之前“賬上500萬元,抵押物1300萬元”,可還是被告知不夠放貸資格。進入11月,“從接洽到放款就半個月時間”,周國平成功從浙商銀行貸款250萬元。
——在北京,之前還覺得“與去年相比貸款利率明顯上揚,企業在融資方面感到很大壓力”的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月16日成功發行14億元債券,發行利率降至5.28%。更令人高興的是,僅3天投資人便完成繳款,14億元順利入賬。
走訪中,不少企業反映近期融資效率高了、融資利率低了,融資綜合成本也有所下降。對于許多有發展前景又急需流動資金支持的民營企業來說,各界的融資便利支持,恰如雪中送炭。
這讓一些企業家增強了信心。“成功發行2億元超短融只是試水,更重要的是看到支持民企融資的政策落地,并在金融市場中起了良性引導作用,讓一些投資者放下了包袱,讓企業家對未來更有信心。”石春茂說。
多方合力:金融機構支持加碼
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作為融資主渠道的銀行業出臺了更大力度的舉措。
11月以來,從政策性銀行到國有大行,再到股份制銀行、地方商業銀行,支持民營企業發展“23條”“20條”“40條”等措施紛紛出臺。不少銀行還規劃了支持目標,比如,未來三年工行民營企業貸款每年凈增不少于2000億元、浙商銀行預計明年對民企投放約1300億元。
記者發現,不少商業銀行已經意識到,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不僅是服從國家戰略的需要,更是未來業務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一些銀行通過降低內部轉移定價、落實盡職免責、績效考核傾斜等方式激發業務人員積極性,同時積極利用大數據等技術,解決風控和成本等“痛點”。
政府“有形之手”的力量同樣不可或缺。一些地方政府推動成立的紓困基金直接向企業“輸血”。深圳國資數百億元專項資金不少已經通過股權或債權方式注入相關企業,上海100億元規模上市公司紓困基金日前完成備案,浙江100億元規模的“浙江省新興動力基金”首期20億元已到位……
“外部資金的進入帶來了實打實的支持。”深圳一家環保行業上市公司董秘說。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11月以來,已有超過400家上市公司發布解除質押公告,不少企業在公告中稱,解質押的原因是獲得了資金。
相關的配套措施也在推進。比如,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稱,要全面實施公平競爭審查;最高檢稱,將進一步明確統一規范辦理涉民營企業案件的執法司法標準。
任重道遠:需改革發力 久久為功
在部分企業獲得支持的同時,記者在調研中也發現,當前民企融資仍存在一些待解的難題。要從根本上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題,仍需常抓不懈、久久為功,特別是要靠深化改革。
調研中,有些企業反映,銀行貸款普遍要求抵押擔保,甚至要求股東個人連帶擔保。“本來是銀行基于對企業技術和發展前景認同給出的授信,卻要求大股東用個人資產作擔保,讓有限責任公司變成無限責任。”廣州一家智能電器生產企業負責人朱先生說。
貸款期限普遍較短也是不少企業反映的問題。“銀行貸款大多是1年以內的短期資金,與企業的生產周期不匹配。我們通常會在一家銀行貸款到期之前,尋找另外一家銀行接續資金,但銀行常說沒有額度,資金壓力大。”一家網絡科技公司負責人表示。
“這凸顯銀行沒有建立針對中小微企業需求的產品體系和風控體系。金融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產業結構、企業生產周期設計產品。”某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負責人表示。
而對金融機構來說,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的最大困擾是信息不對稱。“有的小企業有幾套賬,提供的財務數據不夠真實,風險很難判斷。”某大型銀行廣東省分行的一名負責人坦言。
不少銀行業人士表示,除財務報表外,從企業的水電費、社保、納稅、誠信記錄等方面可以更準確地判斷企業的經營狀況,但這些信息散落在不同的政府部門,要充分掌握并不容易。
專家建議,要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法規制度、標準體系,提升信用信息共享公開水平,完善企業財務失信行為聯合懲戒機制等。
在我國融資結構中,直接融資是短板。近年來我國一直著力提高直接融資比例,但占比仍較低。一些在新三板、中小板上市的企業反映,今年從資本市場融資比較困難。
“希望資本市場能夠真正發揮融資功能,讓我們不再飽受資金之渴。”深圳一家在中小板上市的電子科技公司負責人表示。
專家指出,要建立服務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融資體系,加大對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的支持力度,促進早期小微企業的資本形成,同時要切實發揮創業板、中小板、新三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功能。發現問題,對癥下藥,著眼長遠,推動改革。未來,隨著相關改革措施的逐步到位,民營企業“融資的高山”一定能夠跨越,民營經濟的創造活力將充分迸發。